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助力中埃考古合作 汉语人才成文化交流桥梁

刘老师 阅读:8 2025-09-18 14:18:39 评论:0

  在埃及卢克索的考古工地上,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学生穆罕默德・阿里正在为中埃考古团队担任翻译,帮助双方沟通考古发掘技术与文物保护方案。该孔院开设 “考古汉语专项班”,培养兼具汉语能力与考古知识的复合型人才,已为中埃考古合作输送 30 名翻译人才,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。

  专项班由开罗大学孔子学院与该校考古学院联合开设,课程涵盖 “考古汉语词汇”“考古现场翻译”“中埃考古文化对比” 等内容。汉语词汇课程重点培训考古工具、发掘流程、文物名称等专业词汇;现场翻译课程采用模拟教学法,还原考古工地、文物修复室等场景,提升学生实战能力;文化对比课程讲解中埃考古方法与文物保护理念的差异,帮助学生更好地传递双方意图。

  “以前中埃考古团队沟通靠英语,常有术语误解,现在有了汉语翻译,沟通效率大大提高。” 中国考古队队长张教授说,穆罕默德・阿里不仅翻译准确,还能解释双方文化差异,避免了很多误会。专项班学生还参与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的资料翻译工作,已翻译考古报告、文物说明等资料 50 万字。

  孔院还举办 “中埃考古论坛”,邀请两国考古专家参会,专项班学生担任现场翻译,已促成 5 项合作考古项目。开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王芳表示,计划扩大专项班规模,培养更多考古汉语人才,助力中埃文明交流互鉴。
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孔子学院中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