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海德堡大学孔院推 “中文 + 科研” 课程 助欧洲学者对接中国学术资源
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生物实验室里,孔子学院教师正用德语讲解 “基因编辑” 的中文学术表达,学者们一边翻阅《自然》中文版期刊,一边在笔记本上标注
“CRISPR-Cas9”“同源重组” 等术语的中文译法。该校孔院近日推出的 “学术中文进阶计划”,针对理工科科研人员定制课程,已成为中欧学术合作的
“语言桥梁”。
“欧洲有 30% 的顶尖科研团队需查阅中文文献,但能熟练使用学术中文的学者不足 15%。” 孔院中方院长刘畅介绍,课程体系涵盖 “学术阅读 + 论文写作 + 国际会议” 三大模块,其中 70% 内容结合具体学科设计:为生物学家开设 “生命科学术语精讲”,为工程师打造 “智能制造文献解读”,为经济学家定制 “中国经济政策分析”。孔院联合清华大学、同济大学编写《汉德双语学术术语手册》,收录 8000 个核心词汇与 300 个论文写作模板,已被海德堡大学列为科研辅助教材。
“中文论文里的‘中药复方’研究给了我新灵感。” 生物学家施密特教授说,他通过孔院课程掌握了中文文献检索技巧,成功引用 3 篇中国科学院的中药抗肿瘤研究论文,其团队的相关成果发表在《德国应用化学》。孔院还定期举办 “中德学术沙龙”,每月邀请中国学者线上主讲,2024 年已开展 12 场,覆盖量子物理、可再生能源等领域,促成 6 项联合科研项目。
HSK 学术专项服务同步升级。孔院设立 “学术 HSK 考点”,推出 “论文写作与 HSK6 级挂钩” 机制,达到成绩要求的学者可优先获得中国高校访学资格。数据显示,计划实施两年已培养 300 名学术中文人才,其中 80 人成功与中国科研机构建立合作,15 人获中国政府 “国际学者交流计划” 资助。刘畅透露,2025 年将新增 “人工智能学术中文” 方向,联合中德高校开发 AI 术语自动翻译系统。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zh.kongzi.edu.pl/post/3051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