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艺术中文课程出圈 学员用中文解读文艺复兴

刘老师 阅读:19 2018-11-04 01:27:10 评论:0

  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艺术教室中,学员索菲亚正用中文讲解达・芬奇《蒙娜丽莎》,手指屏幕上的笔触细节说出 “明暗法”“透视技巧”;隔壁互动课堂上,教师李静带领学员用中文讨论 “中西绘画对比”,白板上贴着 “工笔画”“油画” 等词汇的意中对照。该校孔院以艺术为纽带,打造 “艺术中文” 特色教学模式,成为中西艺术交流窗口。

  “罗马作为艺术之都,每年有超 20 万中国游客参观博物馆,但能双语讲解的艺术人才不足 200 人。” 孔院中方院长刘芳介绍,联合中央美术学院、罗马美术学院开发 “艺术中文系列课程”,涵盖绘画、雕塑、建筑等模块,教材收录 800 余个艺术术语,采用 “名作赏析 + 语言练习” 模式。2024 年学员达 700 人,较上年增长 40%,其中 280 人通过 HSK4 级,不少人成为博物馆双语讲解员。

  HSK 考试融入艺术特色。针对艺术专业学员开发 “HSK 艺术拓展题库”,将名作描述纳入阅读材料,2024 年组织考试 4 场,考生中艺术从业者占比达 45%,通过率 88%。罗马国家博物馆讲解员马可通过 HSK5 级后,专门负责中文讲解:“以前只能用英语简单介绍,现在能用中文讲透《大卫》的雕塑技巧,中国游客听得特别投入。”

  教师团队凸显艺术专业背景。15 名教师中 10 人拥有艺术学位,中方教师陈曦曾参与敦煌壁画研究,开发的 “书画术语记忆课” 深受欢迎;本土教师卢卡擅长将意大利艺术史与中文教学结合,讲解 “透视” 时对比《清明上河图》与《最后的晚餐》。建立 “中意艺术教师联盟”,每月开展线上教研会,产出教学案例 32 个。

  特色活动搭建艺术交流桥梁。每年举办 “中西艺术嘉年华”,2024 年展出学员用中文创作的艺术评论集,举办 “古琴与小提琴合奏” 表演;联合罗马美术学院开展 “艺术研学”,组织学员临摹中意名作,全年活动服务受众超 1.2 万人次。加入 “欧洲艺术孔院联盟”,与法国、西班牙孔院联合举办 “艺术中文论坛”。刘芳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时尚中文课程”,服务中意时尚产业合作。

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zh.kongzi.edu.pl/post/3103.html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孔子学院中文网